柏林时间,夜晚9:20分。
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璀璨星河缓缓落幕,波茨坦广场的喧嚣逐渐冷却。
盛宴散场,映照出世间百态。
获奖者笑容灿烂,落选者神情黯然,得失悲欢在寒风中交织。
然而,并非所有手捧奖杯的人都喜笑颜开。
比如张韦平和《英雄》团队。
那颗沉甸甸的“阿尔弗雷德·鲍尔奖”奖杯,此刻在随行助理的行李箱里,更像是某种略带讽刺的安慰。
它无法弥补国师级导演连续数次冲击国际顶级电影节核心奖项的遗憾,更无法平衡此刻心头的巨大落差。
那匹从黑暗矿道杀出的黑马,不仅夺走了聚光灯,更生生将《英雄》拱卫成了背景板。
尽管《英雄》在全球票房市场攻城略地,气势如虹,但在代表艺术纯粹性的柏林金殿前,那响彻全球的钞能力似乎也黯然失色了几分。
敏锐的媒体早已嗅到这场新老对话的戏剧性反差。
不出所料,当媒体区的话筒再次如林般怼到面前时,刁钻的问题立刻铺天盖地:“张制!作为行业前辈,如何看待新人导演陈凡凭借低成本独立电影在柏林摘得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
“《英雄》全球巨大票房成功却仅获创新奖,这是否证明商业大片在国际重要电影节上的天然劣势?”
“有评论说《盲井》的获奖标志着一种新的天朝电影力量崛起,宣告了宏大叙事的退潮,您怎么看?”
“有跟张导通过电话嘛?不知道张导是怎样的看法?”
字字句句,如尖针般刺向心尖。
张韦平面色在闪烁的镁光灯下略显凝重,他极力维持着气度,但眼底深处的那份疲惫与不甘,在经验丰富的镜头捕捉下依然无所遁形。
几乎是同一时间。
另一批嗅到血腥味的媒体则将陈凡重重包围!
“陈导!作为新晋银熊导演,您认为《盲井》获奖是否意味着像《英雄》这类大投资大制作模式将受到挑战?”
“面对张亦谋导演这样的前辈,《盲井》的胜利是否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艺术宣言?”
“下一步您是否有回国冲击商业市场的计划?还是将继续深耕现实电影领域?”
问题同样刁钻,试图在两位导演间挑起微妙的竞争火药味。
陈凡站在媒体的枪林弹雨中,表情依旧平静得像口古井。
他脸上挂着恰到好处的微笑,眼神在记者面孔间流转,带着一种洞悉人心的玩味。
“张导是高山,我还在爬山。”
他语气诚恳得像课堂上背书,“《英雄》是里程碑,开创意义非凡。我们只是运气好,碰上喜欢喝豆汁儿的评委。挑战?不敢当。电影的路那么多条,走窄了才打架。张导那条是通天大道,我这条是野路。”
手机版阅读网址:www.cecezh.com